清退“小散弱” 茅台镇酱酒产业加速洗牌
2025-03-21 15:24:41
贵州茅台镇真台酒
1190
曾经门庭若市的酱酒一条街如今半数门店闭门谢客,散酒价格击穿30元/斤底线,茅台镇酱酒产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随着仁怀市三年治理方案落地,已有超过600家白酒企业被清退,头部企业产能集中度持续提升,贵州茅台等领军品牌逆势扩产储备,中小酒企则面临“生死劫”。
行业数据显示,酱酒销售收入增速从2021年的22.6%骤降至2024年的4.35%,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双重压力下,70%中小酒企被迫停产。在政府环保整治与市场自然出清双重作用下,酱酒产业步入品牌化、集约化新阶段,存活企业纷纷探索酒庄模式与文旅融合转型,行业格局加速向“强者恒强”演变。
“消失”的门店与酒厂
“现在茅台镇酱酒生意没法和以前比。四五年前来投资咨询酱酒生意的人络绎不绝,每家门店基本上都有五六个人在里面咨询贴牌与基酒收购,但现在这些门店基本已无人光顾。”茅台镇本地网约车司机李黔(化名)说道。
3月中旬,茅台镇飘起蒙蒙细雨,骤然降温的天气让当地人抱怨连连。而与天气一同降温的,还有茅台镇曾一度火热的酱酒生意。
走在茅台镇长征路的酱酒一条街上,路旁的酱酒门店都敞开大门迎接来往的顾客。而与这样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店内除销售人员外空无一人。“冷清”,或许成为描述这里最恰当的词汇。
如果说门店冷清成为茅台镇酱酒市场的常态,那么部分店铺关门转让则从另一面反映着茅台镇酱酒行业现状。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在长征路酱酒一条街上,10余家店铺中,将近50%的酱酒销售门店关门。而在这50%停业的门店中,有近三成门店已清空店内贵州真台酒与陈列,并张贴出转让信息。
“我有一个亲戚曾经在一家小酒厂做销售,那时候家里人还挺羡慕的。在酱酒热期间,他靠卖酒、拉贴牌生意赚了不少钱,但就从前年开始,生意难做,他所在的企业也停产了,门店都关了。”李黔回忆道,“最后,我也拉着他一起做网约车,现在还算稳定。”
在茅台镇,拥有门店的酱酒企业大多拥有自己的酒厂,或大或小。而当门店支撑不下去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酒厂的倒闭关停。茅台镇知名酱酒企业员工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你别看有些门店不是很大,经营的品牌不知名,但基本上每家都有一家酒厂。现在很多酒厂关停之后,导致了门店倒闭。”据公开报道数据,产区内70%中小酒企产能停产,30%招商经理转行。
生存不下去的中小酒厂选择关门停业的另一面,是另一部分中小酒厂为维持生计而不断拉低销售底线与散酒价格。走在茅台镇的三渡路上,沿街门店的广告牌上,“一瓶也能定制”的宣传语被标注在显著位置。
起订量的降低仅仅是酒厂拉低底线以适应当下酱酒生存环境的一个缩影,散酒价格下降也成为印证当下行业发展的一个侧面。在茅台1915广场附近销售散酒的店铺中,曾一度动辄高达百元的散酒最低价格触及30元/斤。一家茅台镇知名酒企工作人员透露:“行业降速最快反映在散酒价格上。现在很多散酒已经低至30—50元/斤,这在以前是很难看到的。”当问及30元/斤对酱酒散酒的意义时,该工作人员表示:“酱酒品质最好的就是大曲坤沙酱酒,这类酒的销售底线就是30元/斤,基本可以理解为这个价格是坤沙酒的标准线。现在很多散酒已经低至30元/斤也就意味着,酒厂几乎保本儿出售,利润空间已拉到最低。”
被动选择与必然结果
无论是部分酒厂、门店关停倒闭,还是起订量与散酒价格打破“底线”,其背后不仅是协会出于环境保护从政策端清理“小散弱”企业的被动选择,同时也是酱酒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前,仁怀市发布《仁怀市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送审稿)》,整改茅台镇近600家“小散弱”企业。其中,茅台镇仁溪沟、兰家湾、青草坝和岩滩片区将作为试点整治区域率先展开治理工作,治理方法将综合采取关停拆除、兼并重组、改造升级、转型发展等措施,探索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不仅如此,仁怀市还曾下发《仁怀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其中仁怀市将着重推动“小散弱”企业“退镇进园”,形成白酒引导企业向核心区以外的产区、名酒工业园集中集聚。
酒类营销专家肖竹青指出,贵州省有关部门为保护酱酒核心产区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信任度,关停部分环保不达标或质量不达标的中小酱香酒企,通过严格执法压制了部分品牌侵权或营销不规范企业。
如果说协会出面清理叫停“小散弱”企业是出于对环境的保护,那么伴随着酱酒回归理性发展而出现的优胜劣汰便成为中小酒企关停的必然结果。
伴随着酱酒赛道回归理性,酱酒销售收入与利润增速也逐渐从双位数增长回归个位数且均低于5%。北京商报记者整理数据发现,2021—2024年,酱酒销售收入从1900亿元增长至2400亿元,但增速逐步放缓,分别为22.6%、10.5%、9.5%以及4.35%。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酱酒利润层面,2021—2024年,酱酒利润从780亿元增长至970亿元,但利润增速分别为23.8%、11.5%、8%以及3.19%。
优质资源集中化
对于酱酒而言,2018年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节点,从2018年起,“酱酒热”的风潮逐渐兴起。随着大量资本一贯涌入、政策端倾倒性支持以及渠道闻“利”而来,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产能储能提升速度都无声地展示着酱酒行业的吸金能力。伴随着茅台镇产能的过度开发以及消费力减弱,曾一度风光的酱酒行业如今也迎来了“阵痛”。
权图指出,当前酱酒正处在品牌化和头部化的分化过程中,酱酒市场也在扩容,从战略的角度看,头部酱酒品牌稳定地扩产增产,也是为了抢占未来的市场地位和份额。此外,头部酱酒品牌也具有资金实力和品牌覆盖能力。
对于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酱酒企业而言,当下正是其扩产储备的优势期。但对于一些短线投机的中小酒企而言,便不那么幸运。贵州一家酱酒企业工作人员表示,酱酒流行趋势仍在继续,只是上涨速度放缓,不再像以前那样迅猛。“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做酱酒需要投入较长时间,也需要注重品质,当营销力量减退,筛选下来的会是一些好的酱酒品牌。”